舊縣巖屋群位于遠安縣境內沮河流域兩岸丹霞地貌的懸崖峭壁上,上游北起南襄城,下游南止石頭店,綿延63公里的陸相紅層陡壁上散布著眾多規模宏大的人工開鑿洞穴和巖屋,主要由遠安縣舊縣鎮觀東巖屋、泥水巖屋、洪家巖屋、董家巖屋、鹿苑寺巖屋、紅巖村巖屋、鳴鳳鎮九子溪巖屋、花林寺鎮片石山巖屋、三孔村三孔巖屋等9處巖屋群和一些零散巖屋共同組成,已探明188間。合稱為舊縣巖屋群。
該巖屋群始鑿于明末清初,為先民避難棲身和疏財屯糧之所。清嘉慶、道光、咸豐年間,為避白蓮教滋擾,曾擴建增修達今規模。巖屋外壁現存1通“咸豐四年修”碑刻,4處巖刻銘文和內壁2處“咸豐二年”、“光緒買據”白灰題記等銘文題記為研究巖屋歷史沿革、功能用途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佐證。
該巖屋群開鑿在臨沮河兩岸懸崖峭壁山腰,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空間布局1~4層,凌空架設的可拆卸棧道通達各洞窟。巖屋多為單間,亦有多層多間組合,相互貫通,內有木梯或石階上下,屋內有擱樓和壁龕。其設計理念科學,建筑風格粗獷,開鑿工藝獨特,與自然山水巧妙融合,具有較高的科學和藝術價值。
保護范圍:(1)舊縣鎮觀東巖屋(北),以觀東巖屋(北)四周最邊緣巖屋為基準向外延伸10米。舊縣鎮觀東巖屋(南),以觀東巖屋(南)四周最邊緣巖屋為基準向外延伸10米。(2)泥水巖屋。以泥水巖屋四周最邊緣巖屋為基準向外延伸10米。(3)洪家巖屋。以洪家巖屋四周最邊緣巖屋為基準向外延伸10米。(4)董家巖屋。以董家巖屋四周最邊緣巖屋為基準向外延伸10米。(5)鹿苑寺巖屋。以鹿苑寺巖屋四周最邊緣巖屋為基準向外延伸10米。(6)紅巖村巖屋。以紅巖村巖屋四周最邊緣巖屋為基準向外延伸10米。(7)九子溪巖屋。以九子溪巖屋四周最邊緣巖屋為基準向外延伸10米。(8)片石山巖屋。以片石山巖屋四周最邊緣巖屋為基準向外延伸10米。(9)三孔巖屋。以三孔巖屋四周最邊緣巖屋為基準向外延伸10米。
建設控制地帶:(1)舊縣鎮觀東巖屋(北),以保護范圍為基準向外延伸10米。舊縣鎮觀東巖屋(南),以保護范圍為基準向外延伸10米。(2)泥水巖屋。以保護范圍為基準向外延伸10米。(3)洪家巖屋。以保護范圍為基準向外延伸10米。(4)董家巖屋。以保護范圍為基準向外延伸10米。(5)鹿苑寺巖屋。以保護范圍為基準向外延伸10米。(6)紅巖村巖屋。以保護范圍為基準向外延伸10米。(7)九子溪巖屋。以保護范圍為基準向外延伸10米。(8)片石山巖屋。以保護范圍為基準向外延伸10米。(9)三孔巖屋。以保護范圍為基準向外延伸10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