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石窟寺遺址位于臨翔區鳳翔街道圈掌社區以南三公里處的飛來峰上,建于明清時期,屬人工雕鑿的石窟。石窟建于半山腰,北端的石窟建在一塊懸崖上,通向石洞的道路為依山開鑿的石梯、石棧道,石梯的寬度為50—80厘米不等,坡度大約為60度,棧道邊緣有曾經安裝護欄的圓形石洞。鳳翔石窟寺遺址在民國縣志有載,云巖古洞在城南九里許,云峰山畔有天然石洞十余洞,洞內寬廣,有石床石凳,宛若天生。無雕琢痕跡。游憩其間者多留戀,不忍遂去。2021年2月為配合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臨滄市文物管理所對該石窟寺遺址進行專項調查,發現了22個石窟,瑞獸石刻1處,摸清遺址分布面積約7200平方米,遺址有很大的開鑿規模,從左到右呈四層分布,中間有兩個隧洞。第一、二層位于隧洞口左側,山峰中間段位置,穿過隧洞到達三層、四層。第三層窟龕數量較多,形制較大。窟檐已毀,調查發現地下有瓦片堆積和建筑柱洞。鳳翔石窟寺遺址是目前臨滄市普查發現的唯一一處石窟,是中國最南端的一個石窟寺遺址,為研究中國佛教的傳播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