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縣城墻始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是在宋代城城墻的基礎上擴建增修而成。城圍約3km,均為石磚壘砌,城墻高6~8m,底寬4m,頂寬2.5m,有1001個垛口,護城河寬4m。城建四門(均有城樓),東曰“景春”、西曰“來鳳”、南曰“凱旋”、北曰“永定”,廓置城堡。西城門兩旁鐫有“蜀西孔道”、“楚北邊疆”對聯,東門橫額為“忠孝名幫”。東、西、北門均有“月城”擴圍。從東門至西門645米,從南門到北門694米,略成正方形,全城總面積0.45km2。房縣地名志》記載,房縣城原有7街3關,即東、西、南、北街、縣門街、順城街、草房街和東、西、北關。1958年以后因城市建設需要,城廓逐步拆除。至2005年,僅保存城墻兩段,現存2段墻體總長度299.07米。
城墻北墻砌筑方式下部為磚墻,上部為板筑夯土墻,這一建筑風格極為獨特。對研究明清鄂陜川交界地區建筑歷史和建筑藝術具有重要的實證價值。至今城墻北墻體還見有用早期墓磚以及有銘刻“三閭書院”“丁未”“房城”“武昌□”等字樣墻磚。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歷次的維修見證古城的滄桑,對研究房縣的歷史以及政權變遷均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保護范圍:以房縣一中校區東北角段城墻、房縣文匯小區段城墻兩處古城墻本體為保護范圍。
建設控制地帶:以現有城墻占地為基準,內側平行向內延伸2.5米,外側平行向外延伸4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