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肇康墓位于長沙縣青山鋪鎮天華村咸嘉沖組洋泥墳山腰處,系余肇康及其夫人左氏合葬墓。該墓建造于1930年,占地90平方米。墓葬坐北朝南,分別由墓冢、墓圍、墓碑、墓欄、前坪、香爐、拜臺、望柱等9部分組成。其中,墓冢、墓圍、墓欄等主體部分為鋼混結構,所用水泥系從德國進口的水泥。這是長沙地區目前發現的最早使用鋼筋水泥材質的近代高級官員墓。墓葬前坪為三合土鋪地。墓碑為漢白玉材質,共三通。主碑陰刻豎書楷體“清授榮祿大夫(封一品夫人)余公堯衢府君(母左太夫人)墓”,左側次碑陰刻豎書楷體“辰山戌向壬申冬十一月同穴合葬”,右側次碑陰刻豎書楷體“男襄(善)傳孫澤(浦、淞、澥)敬刊”字樣。整座墓葬造型古樸,莊重肅穆,在青山綠樹的掩映下使人增添懷古追思之情。
余肇康(1854—1930),字堯衢,號敏齋,晚年號倦癡老人,長沙縣青山鋪人。清光緒十二年(1886)中進士,后任工部主事。清光緒十五年(1889)籌辦光緒大婚典禮后以知府分發湖北補用,充兩湖書院提調。因任事廉干有聲,擢補武昌、漢陽知府。任上他積極推行禁酷刑、察州獄、蠲苛稅等惠民措施;主持修筑荊州萬城堤、永豐夾江索道;注重農田水利和民生事業;關注文化教育,主持修建鳳山書院齋舍,改鹿門書院為學堂,創辦荊州中、小、蒙養、方言、工藝諸學堂十余所。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擢升山東按察使,次年夏改任江西按察使。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余肇康攜帶家眷赴京就任法部總參議,甫抵京,即因姻親、清政府軍機大臣瞿鴻禨被罷官開缺而受牽連,再度被免職,旋即與瞿鴻禨及家人一起回到長沙。此時正值粵漢鐵路路權運動方興未艾保叵婧蟮撓嗾乜凳芷溉沃壩諍顯梁禾紛芄荊群蟮H喂咀臁⒆芾碇埃鞒衷梁禾煩ぶ甓渦拗ㄖ隆�1911年1月,粵漢鐵路長株段建成通車,開湖南鐵路修筑之先河,對湖南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余肇康與湖南巡撫岑春蓂及其他在籍官紳瞿鴻禨、王闿運、王先謙、譚延闿等交往密切,其日記手稿為研究近代社會政治狀況及湖南鐵路修筑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真跡今藏湖南省博物館,共70余本,約400萬字。主要記錄了清同治十一年(1872)至民國十九年(1930)之間,余肇康所經歷的見聞思考。內容涉及這一時期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風俗民情等多個方面,對研究中國近代歷史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辛亥革命爆發后,余肇康遷居上海,1930年夏病逝,按其遺愿,歸葬故里。
2014年,余肇康墓公布為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