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橋位于今高橋鎮金橋村鄉道“同仁路”上,橫跨金井河,是四墩三孔的花崗巖古橋,長26米、寬4.3米、高6.9米,占地100平方米,兩側各有0.9米高的花崗巖石護欄,東南側刻有“郭建”二字。2004年當地政府出資對該橋作了大規模維修,現橋面中心為花崗巖軸線,其余部分鋪水泥。
郭橋是長沙地區保存較好、具典型清代風格的石拱橋,設計獨特,工藝精細,橋墩及跨拱部分均由規格一致的方形和長扁形麻石砌成,飽經200多年風霜、洪水,仍傲然屹立,并經受現代熙熙攘攘的車輛考驗,成為連接高橋集鎮與金橋村的交通咽喉,對研究橋梁發展史、建筑工藝均有重要價值。今為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
睹物思人。行走在這舒適橋面上,對郭燦200多年前的建橋義舉,追根溯源,考其擔當基因,不勝感概。郭燦曾祖郭金門乃岳麓書院歷任55位山長之第23位。因“三藩叛亂”,岳麓書院于康熙十三年(1674)遭戰火重創。康熙二十三年(1684),湖南巡撫丁思孔重修書院,聘郭金門為山長,岳麓書院再次步入快速發展軌道。郭金門為《岳麓書院試牘》作序稱:“今天子好文,廷臣屢上 書-請正文體,海內力學嗜古之儒,彬彬稱盛,而長沙燹冷之余,會大中丞丁公、督教姚公、郡司馬趙,風起文瀾,一筆一削,點墨成金,并藏岳麓。余得窺其全豹,因之有感。”
郭燦胞兄郭焌,字昆甫,少負文名,自號羅洋山人,清雍正拔貢,乾隆九年鄉試第一,任國子監助教,有《羅洋文集》、《羅洋詩草》各一卷傳世。《四庫全書》稱“焌詩天才橫溢,古風尤為擅長。其詩為姚鼐、阮才生、紀昀所推崇”。詩古文外,尤關心經世致用之學。著有《羅洋文集》,其題《潑墨圖》云:“我年三十走京師,耳聞其名今見之。一見使我低頭拜,再見三見神魂癡。……十年足跡半天下,屈指朋游皆丈夫。淮安交得周與程,常嘆老邊絕代無。……如此翁者那可得,于思于思萬人特。雕龍有談信驚座,射虎若騎能殺賊。幾曾將相與侯王,空爾東西與南北。外間只說邊蘆雁,今我披圖長太息。”
郭橋另一重要特色是“閭里環橋為市”之建筑理念。即便于商賈充分利用金井河的水運條件,在沿河一帶形成集市,特別是茶葉,清同光年間就盛傳“四十八條秤”,即有茶莊48家,貨由金井河直達漢口、上海等商埠。時有歌詞曰:“湘茶船載下南京,來自金井小地名,金井河邊小茶抹,巧手采出碧山春,好似織女下天庭。”盛況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