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雙墩鐘離國墓地包括雙墩一號春秋墓和雙墩二號春秋墓,均位于淮上區小蚌埠鎮雙墩村內,兩墓相距80米,其中位于北側的為雙墩一號春秋墓,南側的為雙墩二號春秋墓。
雙墩一號春秋墓為大型有封土堆土坑豎穴墓。墓葬結構主要由封土堆、墓坑和墓道三個部分組成。該墓葬在墓坑填土中發現極其復雜的“放射線形狀”、 “土丘與土偶”、 “土偶墻”等遺跡現象。隨葬品以大量的銅器、彩繪陶器、石器、玉器為主,其它有少量的幾何硬紋陶甕、陶盆、灰陶缽、小陶罐等以及海貝飾件、金箔飾件等。銅器有編鈕鐘、鼎、罍、簠、豆、盉、匜、盤、甗、勺、盒、刀、錛、鐮、車軎、馬銜、戟、戈、矛、劍、鏃等380多件。在9件青銅鈕鐘的鉦部和兩件青銅簠的內壁以及一件青銅戟的戈上均發現有相同的“童麗君柏” 銘文,銘文中的“童麗”即鐘離,國名。“君”為身份,“柏”為人名。從出土銅器銘文顯示,該墓葬的主人應是春秋中晚期一位名叫柏的鐘離國君。結合文獻中關于春秋鐘離國的零星記載,該墓葬的具體年代大約在距今2600年左右。一號墓的發掘被評為“200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雙墩二號春秋墓為蚌埠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尚未進行考古發掘。
從雙墩一號春秋墓葬的發掘情況及史料相關記載來看,蚌埠地區曾屬“鐘離國”的管轄范圍。雙墩一號春秋墓的銘文記載其墓主人為春秋時期“鐘離國”國君,從墓葬的形制及隨葬的器物可以看出鐘離國在春秋時期還是頗具實力的一個方國。
雙墩鐘離國墓地在20世紀70年代曾為某雷達部隊駐所,該部隊因戰備需要曾在兩座封土堆腹部修建了磚混結構的防空設施,致使兩座古墓的封土部分遭到嚴重的破壞。該部隊駐軍撤離后,廢棄的防空洞給墓葬保護帶來了極大的隱患,北側的雙墩一號春秋墓曾在2005年6月被盜未遂。為此,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雙墩一號春秋墓進行了搶救性的考古發掘,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