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俗稱赤龍山、黑故堆。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在云山梁堡內修建廟宇,取名凌霄觀,后來改稱云山堡。云山堡山頭孤高,常有云霧繚繞,遠望如黑云成堆,故名黑故堆。清道光年間,為赤龍鎮,民國時期為云山鎮,解放后為云山鄉。云山鄉轄區最初屬原始森林地帶,有從關山至西的一條小道,人煙稀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從唐朝開山毀林以來,通行較為方便,有少數人員移居于此地。(部分人員住在山下的11個古窯洞中,現存窯洞6個)。到宋朝,犬戎族人逐漸繁衍在此建立了靜戎寨,到明初初步興盛,建立街市,開始貿易,有買賣往來,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平定,街市逐漸擴大,被稱為“赫古都”市場。到清朝乾隆時期,由于本地山上樹木茂盛,經常煙霧繚繞,當地人起名“云霧山”,后來朝廷將現革堡村到現云山鄉的山脈統稱為“赤龍山”。將現云山鄉地界稱為“赫古都”。到民國初期,南區區長李成白在街道的東西兩頭修了總門,門上 書--“云山鎮”三字,沿用至今,鄉鎮撤并后改為云山鄉。云山轄區內有凌霄觀和惠云寺各一座。凌霄觀坐于云霧山之頂,始建于唐朝,最初只有玉皇樓閣一座,其規模甚小,廟中有玉皇大帝神像一尊,后來逐漸擴建至今現在已有大殿7坐,大小神像50余尊,惠云寺坐于凌霄觀旁邊,有大殿一座,神像6尊,云霧山上綠樹成蔭,云霧繚繞,風景優美,廟內晨鐘夕鼓、香火興盛,每逢初一、十五朝拜之人絡繹不絕,頗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