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嶺遺址 ,唐,西寧市,湟源縣日月鄉兔爾干村,古遺址, 第六批
早在赤嶺(今日月山),唐蕃設茶馬互市之前唐就與吐谷渾開始了以茶易馬的商貿活動。據《青海風物志•聯姻通好》中記載:“唐朝初年,在平定了盤踞金城的薛舉后,以送回被隋留作人質的伏允長子慕容順為條件,遣使約吐谷渾夾擊盤踞涼州的大涼王李軌。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伏允出兵助唐滅李軌,唐送慕容順回青海地區,雙方建立了和好關系”。
作為進一步完成大一統事業的唐朝,在削平薛舉、李軌的割據后,便在青海東部地區設置鄯州刺史,駐樂都,以今西寧為鄯城縣。這種措施,使西陲重地與祖國內地更緊密地聯系起來了,但對吐谷渾說來,感到有點不安,因此不免有一些小沖突。武德八年(624年),唐派廣德郡公李安遠來青海(這里青海指今青海湖,日月山)與吐谷渾和好,雙方達成互市協議。這件事情在《舊唐書•李安遠傳》記載:“使于吐谷渾,與敦和好,于是,土谷渾主伏允請與中國互市,安遠之功也”。當即《冊府》所書者云非僅吐谷渾一族,蓋此地邊諸皆來于互市于此,邊場利之”,足見商易互市的重要性。在封建社會中,各民族間除聯姻外,互市又是促進文化與產品交流、加強相互往來的一條重要渠道。從此吐谷渾的龍駒和大批牛、羊被交換到內地,而內地的絲、茶及日用品,也源源不斷進入西部廣大地區,滿足了邊疆地區兄弟各民族的需要,促進了民族之間的進一步團結。
日月山,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所使然,長期以來青海的經濟是以自給自足的農牧業經濟為基礎的,畜牧業經濟使青海很大一部分地區的生產方式呈現出牧中有農、農中有牧,農牧業產品互為補充以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的特點。青海一般以日月山為界,西部以牧業為主,兼及農業;東部則以農業為主,兼及牧業。在牧業方面,從諸羌時代起,各民族牧民群眾就繁殖適應高原氣候特點的耐寒畜種。青藏高原的藏系羊,個頭大而耐寒,長期以來解決牧民群眾的主要食物——肉食,主要服裝——皮襖,以及毛織等用品;他們養牧牦牛、犏牛以解決畜力馱運、住房——牛毛帳篷,油料——酥油,飲料——牛奶等生活問題;他們飼養馬匹,解決了交通工具問題,歷史上與中原地區進行“茶馬互市”以換取必需的日用生活品。
唐蕃在赤嶺的茶馬互市在《方輿紀要•陜西十三•西寧鎮》赤嶺條中又專門作了詳盡的敘述:“開元十九年,吐蕃請交馬于赤嶺,互市于甘松嶺,宰相裴光庭曰:‘甘松中國之阻,不如許赤嶺。’乃聽以赤嶺為界,表石刻約。二十二年,又立碑于赤嶺,分唐與吐蕃之境。二十六年,命河西節度使蕭炅、隴右節度使杜希望分道經略吐蕃,碎赤嶺碑。天寶八載,哥舒翰克吐蕃石堡城,復以赤嶺為西塞。長慶二年,吐蕃復請定疆候、大理卿劉元鼎過石堡城西行數十里,土石皆赤,名曰赤嶺,蓋隴右故地,距長安三千里,即開元中與吐蕃分界處也!
赤嶺即今日月山,在《可愛的青海•日月山》中專門對茶馬互市作了直截了當的記述:
日月山的聞名于世,還在于它是古代邊防重地和“茶馬”互市的地方。日月山,因山頂土質呈紅色,故古稱赤嶺。公元734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唐與吐蕃遣使于赤嶺劃界立碑,定點互市,赤嶺遂成為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貿易集市。唐與吐蕃劃界立碑,雙方保證:“不以兵強而害義,不以為利而棄信”,并正式確定赤嶺為入藏道上的重要邊防關隘。隋唐時頗具盛名的石堡城,自隋朝筑城設戍后,到唐代改設振武軍,其遺址據說就在日月山下的今湟源縣日月鄉莫多吉村。山上古城堡的斷垣殘壁,仍依稀可見,昔日雄姿尚可窺見一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