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閣遺址,位于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市文昌大道南側,遺址面積約12萬平方米,是商周至漢代的古遺址。
琉璃閣遺址因其西北隅的地標性建筑琉璃閣而得名。遺址以琉璃閣為基準,主要分布在東部、南部,文化內涵包括聚落遺址和墓葬兩大類,時代先后經歷先商、早商、晚商、春秋、戰國及漢代等6個時期,時空跨越達1600多年。地下遺存包括殷代墓葬、遺址、墻垣,東周墓葬、車馬坑、漢代及以后的墓葬。琉璃閣遺址出土大量的青銅禮樂器、車馬器、玉器等遺物。琉璃閣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重要的大型文化遺產,在中國考古學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夏鼐、郭寶鈞、蘇秉琦等一批國家級考古學家在琉璃閣進行數次考古發掘與研究,該遺址被中國考古學界譽為“考古圣地”。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952年,河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等部門先后6次考古發掘,歷次累計發掘商代墓葬56座,周代墓葬80座,漢代墓葬50座。20世紀30年代,琉璃閣東周墓葬的發掘揭開了河南地區考古發掘的序幕,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琉璃閣甲乙二墓出土文物分別被河南博物院、臺北歷史博物館收藏;20世紀50年代以琉璃閣遺址為代表的輝縣發掘拉開了新中國考古工作的大幕,1950年,夏鼐先生主持發掘的琉璃閣戰國車馬坑,開中國學者發掘車馬坑的先河,引起海內外關注。遺址出土的吳王夫差銅劍和金柄銅劍等數千件文物,分別被中國國家博物館等7家單位珍藏。
琉璃閣遺址因其西北隅的地標性建筑琉璃閣而得名。遺址以琉璃閣為基準,主要分布在東部、南部,遺址核心區總面積12余萬平方米,文化內涵包括聚落遺址和墓葬兩大類,時代先后經歷先商、早商、晚商、春秋、戰國及漢代等6個時期,時空跨越達1600多年。地下遺存包括殷代墓葬、遺址、墻垣,東周墓葬、車馬坑、漢代及以后的墓葬。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