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關縣“紅門口地下長城”景區位于水泉鄉水泉村,水泉村古稱水泉營,始建于明朝成化二年(1466),是長城紅門口的駐軍堡,紅門口是長城要塞,水泉營是鎮守紅門口的游擊將軍署,號稱“三關前哨”。1968年,響應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深挖洞,廣積糧”的號召,水泉堡又成為北京軍區“長城沿線戰斗村”建設工程之一,明代地上長城搬到地下,成為現存全國規模最大戰備地道。
紅門口地下長城景區,是偏關邊塞軍事歷史風情游的一部分,由紅門口遺址、水泉營古堡、戰備地道三部分組成。2013年8月,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由水泉鄉人民政府立項開始建設。目前,水泉營古堡已修復古道、古牌樓、古戲臺,新建紅門口水泉營歷史文化展、水泉地區民俗展和廣場雕塑。地道改造完善適合開放的有1650米。戰備地道分兩期挖掘而成,第一期(1968年—1969年)是水泉民兵和當地老百姓全民動員挖掘土洞,長度約為4400米;第二期(1970年—1980年)由縣人民武裝部指揮,利用原先的部分土洞,完成了后來的磚砌地洞,長約4500米。當時民工由全縣15個公社的民兵一月輪換一批施工,斷斷續續歷時13年,總長約8900米。水泉戰備地道的主體功能是藏運兵員,設有指揮部、供糧處、醫療室、飲水源、瞭望臺、會議作哉室、伙房、廣播站等設施,上下三層,出口眾多,四通八達,又因為其主體部分由明長城磚砌成,更增加了歷史文化價值,在全國現存戰備地道中首屈一指,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