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煙雨井遺址,又稱煙雨井,位于花地河口東南側(現恒荔灣畔)。煙雨井內徑0.8米,外徑1米,井深3.8米,由15層石圈迭砌,石圈由灰色砂巖打鑿而成。煙雨井是廣州千年古跡。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大通煙雨”均是羊城八景之一。“煙雨井”與中山紀念堂旁邊的“越王井”并列為廣州歷史上兩大著名古井。在日軍占領芳村期間,大通寺被毀為廢墟。這一美景從此在人間消失。
“大通煙雨”得名于大通寺和煙雨井。據傳在風雨來臨之前,井中會冒煙霞;天氣晴朗,從井口可看到白鵝潭之帆影;夜深人靜,從井口可以隱約聽到白鵝潭傳來弦歌之聲。清同治《番禺縣志》卷五載:“煙雨井在大通寺中,晨熹初散,常裊輕煙,所謂大通煙雨是也。”又傳煙雨井通白鵝潭,一次寺中水工挑水時不慎把扁擔掉落井中,后來在白鵝潭上發現,故有“扁擔放井流,白鵝潭上收。陽光照船影,井口見船浮”的民謠。
煙雨井在20世紀50年代,建設廣州果子食品廠時被填埋。該廠與香港恒基地產公司合作開發建設房地產,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派考古人員到大通煙雨遺址進行考古挖掘工作。2004年9月18日,在該處發現一眼古井。經專家考證,確認為宋代時期的“煙雨井”,并實施原地保護,廣州煙雨井數百年后重現,但井中冒煙仍是謎。
延伸閱讀: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婵☆偅锕㈤弻锝夋偄缁嬫妫嗙紒缁㈠幐閸嬶拷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楃划鏃堟倻閼恒儱鍓瑰┑掳鍊撻懗鍫曟偟閸洘鐓熸俊銈傚亾闁绘锕敐鐐烘晸閿燂拷 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疮椤栫偛鍨傜憸鐗堝笚閸嬬喐銇勯弽顐粶閻熸瑱绠撻弻娑㈩敃閿濆洨鐓傜紓浣割儜閹凤拷 |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缂佺媴缍侀弻鐔衡偓娑欋缚閻绱掗鍡欑暤闁哄被鍔岄埥澶愭惞椤愩埄浼� QQ闂傚倷鐒︾€笛囧礃婵犳艾绠柨鐕傛嫹10748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