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中山廣場近代建筑群圍繞在一個直徑為213米、向外輻射10條道路的圓形大型城市中心廣場周圍,建造時間多為1908年到1936年之間(日本關東州統治時期),絕大部分都屬于代表日本勢力的重要政治、經濟機構,設計師也絕大部分是日本人。
為了在西伯利亞鐵路太平洋一端尋找一個不凍港,沙俄于1898年強租遼東半島,次年建立新城市“達里尼”,仿照巴黎進行城市規劃,在市中心圍繞圓形廣場設計放射狀道路,廣場周邊設政府、郵局、銀行等機構。然而,由于日俄戰爭,規劃未能實現。日本占領遼東后,在占領地設關東都督府,對已建成區域的道路建筑進行大規模改名行動,并繼續擴建城市。直至中國收復遼東,絕大部分廣場及周邊原有建筑保留至今,成為今日大連市的標志性景觀。
保護范圍:各建筑物墻體以外12米以內。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18米以內為Ⅲ類建設控制地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