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抃,浙江衢州人,字閱道,號知非子,謚號清獻公。生于公元1008年,卒于1084年,享年76周歲。二十七歲中進士,經歷了北宋中期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先后出任河南彰德,福建崇安,安徽泗縣,四川成都、益州、茂州,江西贛州,浙江杭州、紹興、淳安等處的地方官員,后累官至殿中御史、參知政事(副宰相)、太子少保。
趙抃墓地處衢江區蓮花鎮原東山邊村。2010年當地行政區劃調整,東山邊村與樟樹山村合并,取“清廉”之諧音,將新成立的行政村命名為青蓮村。當地百姓傳說,為給趙抃筑疑墓,混淆不法之徒的視聽,衢州舊時有三十六個“東山邊”,在10公里外的高家鎮也有同名為東山邊的地方。
趙抃墓前,有一塊殘碑及其赑屃(bìxì,傳說中一種像龜的動物)碑座,碑名叫“趙清獻公神道碑”,又叫“愛直碑”。近千年的歲月風雨侵蝕,碑體已風化斷裂,現僅剩長約130厘米、寬約85厘米、厚約20厘米的一塊殘碑,其余部分已不知去向。這就是有“鐵面御史”之譽稱的趙抃的墓志銘,作者是名滿天下的北宋大文豪蘇軾。
觀此碑全文,洋洋灑灑三千余字,詳細記述了趙抃一生,為人“和易溫厚,周旋曲密,謹繩墨,蹈規矩,與人言,如恐傷之”,為官“彈劾不避權幸,京師號公鐵面御史”,為政“誠心愛人,所至崇學校,禮師儒,民有可與與之,獄有可出出之”。在蘇軾眼里,“東郭慎子之清,孟獻子之廉,鄭子產之惠,晉叔向之賢”,趙抃“兼而有之”。字里行間充滿了對趙抃深深的敬意與真誠的贊美之情。
即使從今天的殘跡看,趙抃墓當時的規制也較高,其墓背山面峰,視野開闊,形如金交椅。時至今日,遺址上仍有趙氏族人焚香祭拜的痕跡。
蓮花鎮:蓮花鎮位于衢州市衢江區東北部,距衢城二十七公里,云豐公路直達,東與十里豐農場、龍游縣相鄰,北通省城,交通十分便利。全鎮有41個行政村, 34073人口,是衢江區人口最多的鄉鎮,面積73、1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952 畝。 工業經濟迅猛發展。近三年來,鎮黨委政府積極實施“外招、內動、對接”三大戰略,堅持工業發展首位意識,狠抓招商引資,全鎮現有各類…… 蓮花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