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店何氏民居群,清代,包括何氏宗祠、慎修堂、繼善堂、十三間
何氏宗祠位于義烏市廿三里街道陶店村路北66號,又稱小宗祠,坐西朝東,前面有小溪盤旋,似襟帶繞流。建筑分前后兩院,分三進五開間左右廂廡,建筑面積641平米,耗工4年完成,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何懋宰發起建造。道光十二年(1832),其子孫又對宗祠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F存青石門樓系道光時期建筑的原物,上面記載了落成的年代。清咸豐十一年(1861)被太平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修復。建筑采用木梁石柱,冬瓜月梁,徹上明造,梁架結體粗壯,木雕精美,門面的青石牌樓有很精美的石雕,曾辦過私塾,義烏鄉賢何菁曾就讀于私塾,由其祖父任教。何氏宗祠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有準確的紀年,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何氏宗祠周圍由慎修堂、繼善堂、十三間等重要廳堂,構成一個宏大的建筑群。慎修堂俗成小份里或小房廳,位于路北52號,在何氏宗祠右側,由何德齋建造,建筑落成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坐西朝東,總占地面積1038.6平方米,由前中后三進三開間、兩廂二廊組成,分門廳、正廳、堂樓和左右廂房各10間,建筑布局規整,規模宏大。正廳梁架粗壯,中堂懸黑漆鎏金木牌匾一方,由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翰林院編修王品芳題寫。正廳通往內宅的二門為典型的商字門,堂樓外檐裝修采用落地槅扇,鏤空雙面雕八仙人物圖案,工藝極精,有準確的紀年,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繼善堂俗稱大份里或大房廳,在路北16號,慎修堂西側,之間有火巷相隔,建筑年代與建筑風格大體與慎修堂相仿。建筑分三進三開間左右廂房,建筑占地面積1076平方米,由二進四合式院落組成。十三間建于清末,位于路北33號,由正房5間,左右兩廂兩廊圍合組成三合式院落,占地面積440平方米。整個民居群規模宏大,保存完整,建筑年代明確,工藝精美,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陶店村:廿三里街道陶店村文化資源豐富,有省級文保單位陶店古建筑群,古建筑群有6000多平方,包括何氏宗祠、繼善堂、慎修堂、墩善堂、十三間頭等,均建于清乾隆年間,建筑雕龍畫鳳,氣勢恢宏,自然環境與居住環境非常優越。建有陶店村文化禮堂,村里有多支文化隊伍,并能積極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村里每年投入三至四萬元文化活動經費開展多種文化活動,并不定期開展村與村之間的走親活動,在豐…… 陶店村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