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甘寧邊區難民紡織廠舊址位于延安市安塞縣磚窯灣鎮磚窯灣村。
1938年8月,為妥善安置從淪陷區和國統區進入陜甘寧邊區的難民、寓救濟于生產,陜甘寧邊區政府民政廳以國際友人蘭道爾捐助的9300元法幣為基金,指派吳生秀、袁光華、朱次復3人負責籌建陜甘寧邊區難民紡織廠。是月,在招募工人10名,從西安買進手織機8部后,該廠在安塞縣高橋村成立并投產,年底移到延安縣(今寶塔區)川口村。該廠1939年遷往保安縣(志丹縣)的永寧山,1941年1月遷到安塞縣段莊村。7月,又遷到磚窯灣村,規模逐漸擴大。到1942年6月,該廠不僅設立了棉織科、毛織科、彈紡科、(紡織機件)制造部、總務科、人事科、會計科、保管科等七科一部和駐延安辦事處,還在清澗、綏德、延川設立收料股,在關中、晉西北等地區設立采買組。全廠共有織布機88架、毛巾機5臺、織襪機12臺,職員63人,工人255人。同年底,職工總數已擴人到370人,擁有房屋120間,窯洞210孔,機器計有鐵機38臺、木機18臺、合股機7臺、落紗車100多臺。年產大布(長10丈,寬2.4尺)萬匹以上。
與此同時,該廠在不斷發展自身生產的基礎上,不但在安塞設立了門市部,在延安成立了土產棧,而且幫助建立了定邊毛織廠、靖邊毛織廠、安塞三八毛紡廠和清澗公私合營紡織廠,還派工廠技術人員幫助農村改進土紡機,組織婦女開展紡織變工,發展手工紡織業,為邊區紡織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朱德、林伯渠、張聞天等中央和邊區的領導都曾來廠視察并給予很高評價。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胡宗南部進攻延安,該廠奉命轉移離開安塞,前往華北解放區。
舊址廠房已不存在,現僅存山上部分土窯洞。豎立有標志碑一通。
磚窯灣村:磚窯灣村…… 磚窯灣村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