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龍門支部成立舊址龍門小學位于安溪縣龍門鎮龍門村。
1934年秋,進步知識青年林師柴回龍門家鄉,任龍門小學校長,在龍門、官橋地區辦夜校、組織農會,發展黨、團組織,在廈門中心市委和安溪中心縣委領導下,于1935年1月在龍門小學建立中共龍門支部,支部書記林師柴,3月改為安南同特別支部,同時,建立中國工農紅軍閩南游擊隊第二支隊第五大隊,領導安南同邊區人民成立農會、共青團、婦女會、兒童團、赤衛隊,開展轟轟烈烈的抗租、抗稅、抗捐、抗糧、抗債“五抗”斗爭,形成安南同游擊區,為中心縣委和紅二支隊在三年游擊戰爭時期反抗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作出重大貢獻。1935年10月林師柴被國民黨第九師第二十六旅誘捕殺害。
抗日戰爭爆發后,在外地的進步知識青年林降祥、林火枝等回龍門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他們組織“黨的同情小組”,繼續組織農會,培養骨干。1938年2月,中共廈門工委派李毅然到龍門小學任教,在龍門小學重建中共龍門支部,發展黨的組織,培養革命干部,領導建立了“白皮紅心”兩面政權,使龍門地區成為閩西南白區重要的工作基地,為解放戰爭時期開辟安(溪)永(春)德(化)大(田)漳(平)根據地,解放閩南六縣,打下了重要的基礎。閩西南黨組織很多干部都在龍門小學讀書或任教過。
龍門小學校址原是龍門林氏祖祠,為明末龍門林氏所建,是閩南傳統10間張古大厝加雙護厝建筑,占地面積360平方米,保護面積600平方米。
信息來源:永春縣委黨史研究室